2021年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前必考点(2)
发布时间:2021-10-29 13:54:02 呼伦贝尔教师资格考试网 来源:华图教育 刷题模考 微信号 微信群
添加好友 领取资料
必考点4 课程类型
分类标准 | 课程类型 | 特点 |
课程的设计方式(固有属性) | 学科课程 | 学习间接经验 优点是重视每门科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也易于教师教授。 缺点是不利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不重视或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
活动课程 (也叫经验课程) | 学习直接经验 优点是有利于满足儿童的兴趣、需要,加强教育与社会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缺点是夸大了儿童个人的经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不利于系统的知识学习。 | |
课程的综合程度 | 分科课程 | 小学主要是综合课程 初中采用综合和分科并举 高中主要是分科课程 |
综合课程 | ||
课程管理、开发主体 | 国家课程 | 一级课程:由国家统一组织开发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课程 |
地方课程 | 二级课程:地方自主开发实施的课程 | |
学校课程 (也叫校本 课程) | 三级课程:学校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习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 |
任务 | 基础型课程 | “三基”(读、写、算) |
拓展型课程 | 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 |
研究型课程 | 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 | |
课程实施的要求 | 必修课程 | 在培养目标上具有等价性 |
选修课程 | ||
性质 | 显性课程 | 计划性是区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 |
隐性课程 | 师生关系、班风、雕塑、走廊、地面建筑等 |
【点拨】该考点易考查单选题,尤其爱考隐性课程,需联系实际理解概念。
必考点5 新课程改革
(一)我国当前新课程目标内容
新课程倡导三维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课程结构改革
特点 | 综合性;选择性;均衡性 |
具体要求 |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义务教育课程 |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 |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 |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
(三)课程实施改革
理念改革 | 现代学生观 | (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2)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3)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4)学生成长需要人文的关怀 | |
现代教师观 | 教师角色的转变 |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4)教师应是社区型开放教师;(5)教师应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 |
教师教学行为观点的转变 |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民主、互动、教学相长;(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启发;(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 ||
创新观 | 破除知识中心观念;破除教师权威观念;培养问题意识 | ||
教学观 | (1)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3)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4)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 | ||
方式改革 | 现代学习方式 |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
(四)课程评价改革
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 特点 | “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
内涵 | ①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②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 ③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④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 ⑤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 ⑥评价主体多元化; ⑦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
【点拨】该考点在历年考试中都占据较高的分值比重,倾向于考查材料分析题。具体来说,我国当前新课程目标内容和课程结构改革主要考查单项选择题,选择题既会出现记忆性题目,也有理解性题目。课程实施改革和课程评价改革是材料分析题考查的重中之重,需要大家在熟练记忆的基础上能够理解运用。
必考点6 教学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教育的间接性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教学的发展性规律);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教育的教育性规律);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教育的双边性规律) |
教学原则 |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性原则(系统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7)量力性原则; (8)思想性与科学性原则 |
教学方法 |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问答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 |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 (1)备课; (2)上课; (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
【点拨】教学这一章中,考查分值最多的是教学原则,主要以单项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出现。其次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中的作业的检查与批改,一般以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考查。再次是教学方法,一般考查单项选择题。该部分内容的考查不仅仅是记忆,很多时候重在理解,需要考生能够深入学习,透彻掌握。
必考点7 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的类型
划分依据 | 划分类型 | 主要内容 |
社会意义 | 高尚的学习动机 | 把学习看成是对社会多作贡献和应尽的义务 |
低级的学习动机 | 把学习看成是猎取个人名利的手段 | |
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 | 近景直接性 学习动机 | 由活动的直接结果所引起的对某种活动的动机 |
远景间接性 学习动机 | 由于了解活动的社会意义、活动结果的社会价值而引起的对某种活动的动机 | |
诱因来源 | 内部学习动机 | 诱因来自学习者本身的内在因素 |
外部学习动机 | 诱因来自于学习者外部的某种因素 | |
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 (奥苏贝尔) | 认知内驱力 | 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属于内部动机,是最重要而稳定的动机 |
自我提高内驱力 | 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地位和威望的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 |
附属内驱力 | 为了获得长者们(家长、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把学习做好的一种需要。属于外部动机,儿童早期最为突出 |
二、学习动机的理论
理论 名称 | 主要 代表 | 主要内容 | ||||||
强化 理论 | 行为 主义 | 采用强化原则,通过奖励与惩罚的措施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 ||||||
需要层次理论 | 马斯洛 | 需要是有层次的,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缺失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 | ||||||
成就动机理论 | 阿特金森和麦克利兰 | 成就动机: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 ||||||
成就动机分类:力求成功(倾向于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和避免失败(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 | ||||||||
成败归因理论 | 海德(最早提出) 罗特(控制点) 韦纳(三维度六因素) | 维度 因素 | 成败归因维度 | |||||
稳定性 | 因素来源 | 可控制性 | ||||||
稳定 | 不稳定 | 内在 | 外在 | 可控制 | 不可控 | |||
能力 | √ | √ | √ | |||||
努力程度 | √ | √ | √ | |||||
工作难度 | √ | √ | √ | |||||
运气 | √ | √ | √ | |||||
身心状况 | √ | √ | √ | |||||
其他 | √ | √ | √ | |||||
自我效能感理论 | 班杜拉 | 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先行因素包括结果期待(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和效能期待(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 | ||||||
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学习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主要因素);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情绪唤醒 |
【点拨】学习动机的类型一般以单项选择题形式考查,属于理解性知识。学习动机的理论会考查单项选择题和简答题,其中成败归因理论考查最多。
必考点8 学生认知发展心理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发展的实质 | 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不断获得平衡的过程 发生认识论的四个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 |
发展阶段论 | 感知运动阶段 (0-2岁) | 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客体永久性(物体恒存); 思维开始萌芽(主体与客体的分化,因果关系初步形成); |
前运算阶段 (2-7岁) | 早期的符号功能;自我中心性;思维的片面性;泛灵论;思维不可逆;守恒概念没有形成;集体独白 | |
具体运算阶段 (7-11岁) | 阶段出现的标志:“守恒”概念的形成;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去自我中心;思维开始逐渐去集中化(多维思维);出现具体逻辑思维 | |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成人) | 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能够进行假设-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具有可逆性与补偿性;思维具有的灵活性;具备了反思能力 |
(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观
1.“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由于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的结果而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第二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样在智力活动中,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独立活动之间可能有差异,由于教学,而在别人的帮助下消除这种差异,这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第一个发展水平和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
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根据上述思想,维果茨基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这是他对教学与发展关系问题的最主要的理论。
3.学习的最佳期限
【点拨】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观都是以单项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形式为主来考查,单项选择题要求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必考点9 德育
德育原则 |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性原则; (3)知行统一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4)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5)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6)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 (7)长善救失原则; (8)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平行教育) |
德育方法 | (1)说服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 (3)指导实践法; (4)情感陶冶法; (5)品德评价法; (7)品德修养指导法 |
德育的途径/德育的组织形式 | (1)思想品德课(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劳动与社会实践活动; (4)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5)班主任工作 |
【点拨】德育的原则主要考查单项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德育方法考查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简答、材料分析题。这两部分内容既需要记忆,又需要理解。德育的途径/组织形式主要考查简答题,也有可能涉及单选题。这部分内容背诵即可。
必考点10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了解和研究学生 | 地位 | 前提和基础;首要环节 |
内容 | 班集体;个人 | |
方法 | 观察法(最常用),书面资料分析法,谈话法,调查法,问卷法 | |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 地位 | 中心环节 |
开展 | 制定共同的奋斗目标(基础) | |
选拔和培养学生干部/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 ||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重要保证) | ||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 ||
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重要标志) | ||
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面向的是全班每一位同学) | 优秀生 | 严格要求,防止自满;不断鼓励,弥补挫折;消除嫉妒,公平竞争;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
中等生 | 既要抓两头也要抓中间 | |
后进生 | 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长善救失;提高自我效能感;抓反复,反复抓 | |
协调好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 ||
操行评定 | 概念 | 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结与评价 |
步骤 | 学生自评→小组评议→班主任评价→信息反馈 | |
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 ||
建立学生档案 | ||
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
【点拨】该考点多考查简答题,其次是材料分析题和单选题。复习时以识记为主,需熟练背诵。
本文链接:http://hlbr.huatu.com/2021/1029/1765369.html
以上内容就是关于2021年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前必考点(2)的全部内容,更多资讯请继续查看: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乘华图翅膀,圆教师梦想,机会只有给有准备的人。
(编辑:lilay)
微信公众号
贴心微信客服